相关栏目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7/3 点击数: 2422 次
    从经济学和胶合板制造工艺角度分析我国4大胶合板产业集群对胶合板企业规模与格局的影响,形成产业集群的经济动力和优势以及集群产生的正负效应。揭示了我国胶合板集群发展现存高、低两端不稳定现象,展望了产业集群稳定有序发展的未来。
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往我国胶合板企业大多数采用从原木至合板的一体化生产方式,有的企业还生产刨花板、纤维板、家具、锯材等产品,成为木材综合加工厂。从理论上说,这种形式能高效合理地利用原材料,但企业的投资较大,兴建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线,固定资产投资约为1000多万元,而建立一个综合加工厂的投资往往是它的几倍。对于农村尤其经济落后地区,要筹建这些资金建厂仍是较困难的。在无林地区兴建胶合板企业,还会受到原材料供应的制约。单板企业的诞生打破了胶合板一体化生产的格局,专业化的分割使原来的一个木材综合加企业变为多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并与其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每个集群区内都有一群小型单板企业。由于装饰类胶合板的芯板加工设备较简单,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投资一般仅为10—20万元,使得千家万户可以兴建单板加工厂;同时,投资在40—100万元的小胶合板厂也伴随着产生。正是这种生产模式,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产业集聚对产业格局的影响
    产业集聚深刻改变了我国胶合板的生产格局:昔日以林区为主的胶合板产业,如今在沿海地区蒸蒸日上;过去认为的夕阳工业,如今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胶合板的生产流程分裂,还直接导致了国有大中型胶合板企业的改制、兼并或倒闭,并使中小企业发展成为我国胶合板生产的主流。
3. 集群内的不稳定现象
   集群内的单板企业数量众多,是合板企业的10—20倍(嘉善除外)。多数企业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属于低水平,产品靠低质低价取得竞争优势。通常以家庭作坊式的芯板生产为主,其产品的增加与资金的积累增长缓慢,但风险小,经营年限一般为3—6年。当这些企业产量达到一定水平,资金积累达到20—25万元以上时,约有20%左右的企业转向采购原木,专业旋切表板。由于生产胶合板的树种多,材质变异大,质量难以控制,使一些企业选择生产单一树种单板,以保持最大的出材率。当资金的快速积累达30—40万元时,许多企业又转向生产胶合板。处在生产链低端的企业的演变称之为低端不稳定,一个集聚区平均有3%--5%的企业处于这种状态。由于这些企业受设备、技术和资金条件的限制,难以生产出高质量产品。